(资料图)
■殷 利
近日,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。《方案》提出,到2025年,优化调整高校20%左右学科专业布点,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,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。
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,高校办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质量、就业质量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。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,高等教育更要办出高质量、高水准,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。
经过数十年努力,我国高等教育已从“精英教育”走向“大众教育”,普及率大幅提升,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,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逐渐凸显。事实上,大学生就业难大多是结构性的:一边是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,一边是有些用人单位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;一边是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少有人问津,一边是有些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甚至“一才难求”。这说明,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没能与社会需求相对接,需要与时俱进地作出优化调整。
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,其意义正在于此。社会在不断发展,时代在不断进步,高校的专业设置自然要不断优化调整,与社会发展、时代进步同频共振。实际上,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》就提出,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,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。同年,教育部提出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,鼓励高校自主撤销“过剩低质错位”专业。
优化调整高校专业设置,既要做“加法”也要做“减法”。做“加法”就是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,做“减法”就是淘汰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。做“加法”难,难在开设新专业需要相应的师资和设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;做“减法”难,难在高校要走出“舒适区”,下决心砍掉一些早已熟门熟路的专业。此次教育部等五部门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%左右学科专业布点,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,需要各高校迎难而上,以高度的责任感、使命感,保质保量完成改革目标。
当然,优化调整高校专业设置,要避免出现新的一哄而上。在之前高校扩招过程中,有些高校盲目追逐“热门”专业,一哄而上,新设专业不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,甚至没有相应的办学条件,导致办学质量不高,毕业生就业困难,“热门”专业迅速成了“冷门”专业。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,需要认真汲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