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在朋友圈刷到了一位同事分享的语文课堂实录,无意间打开一看,瞬间被吸引:内容是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上的一节观摩示范课,教学内容是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《找春天》。我一口气将一个半小时的完整视频看完,不由感叹:观此一节课,胜教三年书!感受颇多,收获颇丰。再回顾这一节课,可能主要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三个问题:一是怎样让二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?二是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,进行正确思考?三是怎样让二年级学生动笔写作?现在单以朗读教学一个侧面,品悟孙老师的教学艺术。
孙老师自称“孙大圣”,他对学生说读书有三种水平:念、读、诵。最基本的水平叫“念”,什么叫念书呢?孙老师示范:“春天来了,春天来了,我们几个孩子……”就像小和尚念经,有口无心,一点感情都没有。第二种水平叫“朗读”,读得正确、流利还有感情。最高的水平是什么呢?就是朗诵。怎样才叫朗诵呢?孙老师开始范读《找春天》,孙老师的范读确实感情充沛、抑扬顿挫,让学生真正见识了最高的读书水平。然后孙老师让学生评价他朗读是什么水平?
【资料图】
生:“诵的水平。”
师:“你来评价一下诵和读有什么不同?”
生:“有感情”“有停顿”“有的声音强,有的声音弱”……
师:“哪个小朋友和老师一样来读一读?”
生:“春天来了,春天来了。”
老师引导:“春天来了,春天来了,第一个春天来了,是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,春天来了。第二个春天来了,是要告诉所有的人,对不对啊?那就可以大声读!”
师生齐读:“春天来了,春天来了。”(老师读第二句声音更高,把手放在嘴边,要告诉所有人的样子,学生也把声音提高了许多)
孙老师又让全体学生起立分两组转向两边,继续引导“第一个春天来了,是大声告诉你的同桌。”学生读得很大声。“第二个春天来了,是要告诉所有的人好不好?”学生又用最高的声音告诉所有的人。随后还让同桌之间你对我、我对你,互相练一遍朗诵。
孙老师这样的引导不仅让学生能够清楚地区分两个“春天来了”在朗读中的变化,还让所有学生很快融入课堂,在老师引导下进入高水平的朗读训练。同时,孙老师也抓住这个良好的开端,顺便总结、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:“朗诵和读的最大区别是什么?要有变化。还可以加上你表演的动作,是不是啊?那第二段谁来读一读?”
学生朗读第二段:“我们几个孩子,脱掉棉袄,冲出家门,奔向田野,去寻找春天。”学生将“脱掉、冲出、奔向”读得比较快,老师问为什么?学生的回答直接折射出孙老师前面指导朗读的成果——“这是因为他们是跑出去的!”孙老师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指导就是一个“领”的过程,他巧妙地将课文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,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悟情感,进而将感情融于课文,通过朗读抒发出来。第二自然段则是一个“靠”的过程,学生学以致用,联系情境感悟阅读方法。“领”得到位,“靠”得适时!
课文第三段“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,遮遮掩掩,躲躲藏藏,我们找啊,找啊!”孙老师又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呢?
孙老师让一名学生到前面做害羞的动作,指点做到动作要抿着嘴、用手捂住脸。然后教师开始读,让学生集体表演害羞的动作,读到“躲躲藏藏”时,教师一启发,学生都藏到桌子底下了。有了动作的配合,学生的朗读更加入情入境,就连最后“找啊,找啊”都逐渐慢下来了。
此时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,他们为了达到最高的读书水平,结合动作和语调变化,读得特别用心、特别卖力。当然,通过朗读,课文的意思也不需要讲解,全都心领神会了。
在孙老师的循循善诱中,二年级学生读出了我教过的学生从未有过的水平;在孙老师独特的朗读教学方法下,二年级学生轻轻松松学到了正确又便捷的朗诵方法。
怎样学语文呢?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,也在探索着各种高效的途径。万变不离其宗,无论用哪种方法,都要让学生借助课文学自己的语文。朗读何以成功?那是因为在朗读的那一刹那,朗读者就在表达自己的情感。语文课怎样上呢?当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成为孩子自己的生活经历,一切是否就感同身受了呢?
(作者单位系陕西省靖边县第十小学)